「銀航舵手-銀髮世代的社企領航員」社企國際研討會


台灣即將邁入高齡化的銀髮世代,為讓更多人了解長輩的照顧需求、友善設計等議題,開啟企業資源與社會企業連結的可能,由台中市政府經濟發展局主辦「銀航舵手-銀髮世代的社企領航員」系列活動,「2016社企國際研討會」,於21日(今)上午9點30分在台中市政府惠中樓901會議室盛大舉行,由副市長林依瑩與會,希望透過社企Demo Show、創業培力工作坊以及國際研討會等活動,導引更多年輕人願意投入照顧產業,從照顧員人才培育、薪資到未來創業,形成社會企業,以滿足超高齡社會的照顧需求。


林依瑩副市長:
過去在NPO服務將近二十年的時間,近年來發現NPO在大量承接政府計畫後,其創造力明顯弱化。反倒是看到很多新興的社會企業夥伴,他們發現社會的真需求,用商業模式來創業之精神令我非常敬佩。很高興看到來自香港的社會企業「歷耆者」,非常年輕的創辦人浩民,現在不僅在香港非常火紅,亦是成功的社會企業創業家,再者有國內實作的創業團隊經驗分享,真是一個非常實戰的國際研討會。感謝經發局用心籌備,報名人數爆滿,很多人報不進來,因此今天來參加的人有福了,相信會收穫滿滿。



呂曜志局長:
103年行政院通過社會企業行動方案,我是研發團隊之一,報院核定方案是我撰寫的。因此,今天不太像是參加研討會,反而是來做業務,像是參與工作會議,而與會貴賓便是我們的工作夥伴。感謝上銀科技蔡惠卿總經理等許多業界先進,親自出席支持經發局推動社會企業相關計畫。近日我積極拜訪臺中市商業會陳文欽理事長、中華民國工商協進會林伯豐理事長等臺中市商業大老,無非是希望企業家能仿效上銀科技來支持臺中社企發展,一同解決高齡及長照等社會議題。最後分享市長昨日的提點,他援引邱吉爾名言︰「現在並不是結束,結束甚至還沒有開始,但現在,很可能是序幕的結束」,與各位共勉。



台灣公益團體自律聯盟陳琬惠秘書長:
誠如呂局長致詞提到,行政院推動社會企業已經三年,台灣公益團體自律聯盟扮演的角色主要是協助社會企業做登錄的工作。與認證不同的是,「自律」係指自我揭露及透明化的過程,所以我們會協助行政院各部會去做一個辨識,了解臺灣有哪些公司是符合社會企業的樣貌,邀請他們加入社會企業平台登錄的機制。今天與會的羅布森企業汪世旭總經理,他所開設的獨立書店「羅布森書蟲房」已經是我們平臺所登錄的社會企業之一。

個人認為創業本身是非常辛苦的事情,若選擇社會企業,是一件更辛苦的事情。目前已有140家社會企業登錄在平臺上,所以大家並不孤單。臺中市政府非常支持社會企業,從中央推動相關政策以來,相對於其他縣市,以市府的力量在推動社會企業,臺中市算走在非常前面的。目前已知有臺中市政府及臺北市政府正在做系統性的推動社會企業,因此臺中的社會企業是幸福的,你們有市府的強力支持。


主題演講-青年社企創業之路I


香港社會企業歷耆者創辦人陳浩民:
相信每位從事社企工作的人,都跟自己成長的背景有關。我小時候是由婆婆照顧,所以對老人家有很深刻的感情,覺得與他們相處會比較安心。長大後發現社會有人口老化的問題,於是就開始思考,香港20年後是否已經準備好迎接高齡化社會的來臨。同時也觀察到身邊好友對與長者相處趕到麻煩,抱怨他們話又多、行動緩慢等,缺乏同理心。因此,我想做一些事情來增加年輕人對長者的同理心,正好在大學時期開始認識「社會企業」,由於自己是學商科的,覺得可以透過商業模式來解決社會問題,很讓人興奮。

接著在網路上搜尋到臺灣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有高齡體驗的服務,於是主動透過Mail聯繫,希望將高齡體驗引進香港。其實我那時後也在求職中,依照經驗通常信件都會被忽略,沒想到弘道卻審慎處理,並邀請我來臺灣參與相關活動。因此我藉由畢業旅行的時間來臺中考察,考察過程中學習到很多經驗,回到香港後便著手撰寫創業計畫書。

五年前,正好有一次機會在香港見到依瑩,於是抱著厚厚一疊計畫書去找她。當時她給了我很大的鼓勵,她說:「如果你有機會去做的話,一定要用心做」,這是她開給我唯一的條件。深刻感受到弘道帶給我的人情味和信任感,對剛出社會的年輕人來說,是很大的鼓舞。最後很榮幸獲得香港社企挑戰賽臺幣40萬的獎金,成為「歷耆者」第一筆的創業資金。


高齡體驗在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裡面是眾多服務之一,但在香港,「歷耆者」就變成唯一的業務。至於如何將高齡體驗服務發展成為社會企業,各位可以來思考我所面臨的問題有哪些。目前遇到的困難依序是可持續性、社會效益、活動執行及設計,最後才是人才管理的問題。接下來針對上述依序說明:

(一)可持續性

首先談到的就是可持續性的問題,因為是社會企業,所以無法靠任何贊助,需用自己賺取的收入來支持營運。要達到可持續性,重要的是營運模式。第一,香港租金是全世界最貴的,由於我們活動多為戶外空間,只要在活動前將設備送到活動場地即可,因此省下每個月的辦公室租金。第二,擅用自由工作者,非採用全職的工作者,以節省人事支出。例如透過學校尋找社工學生導師,以及有將近20位長者導師,他們全是自由工作者,透過舉辦活動有收入時支付他們費用。因此,現在團隊有40幾個人,全職的只有2位。一年將近150場活動,全靠這些團隊夥伴協助完成。

綜合上述兩點,透過這樣的營運模式,減少每個月固定支出的租金及薪資,便大幅增加了企業生存的可持續性。除了有好的業務收入,仍需爭取不同資金的支持。每個資金都有指定使用的目的,例如樂施會世界公平教育資助計劃與社會創新及創業發展基金,係希望藉由該資金達到「扶貧」之目的。所以,除了資金的挹注之外,同時也開啟了我們不同的視野,引導歷耆者往扶貧的方向發展。最後則是努力擴大業務範圍,才能真正使社企達到可持續性發展的目標。

儘管歷耆者經營已邁入第三年,但是團隊夥伴每天仍感覺到「今天不做,明天就會死」的經營壓力。這就是社會企業奇妙的地方,社企是一個投入商業環境從事公益的事情,因此必須面臨商業環境的競爭壓力,雖然辛苦,卻是很強的推動力。

(二)社會效益

當時成立歷耆者,很簡單的思維是,未來會越來越多老人家,所以必須透過高齡體驗活動來培養年輕人對長者的同理心。但是越發展就覺得不夠,因為是社會企業,我們須更有系統及條理的去改變整個社會。而我們也從香港政府安老政策藍圖找到一些答案,香港政府提出的安老政策為「老有所屬」、「老有所為」與「老有所依」,「老有所屬」為老人家建置長者友善社區;「老有所為」證明老人家仍有能力做一些事情;「老有所依」以社會提供更好的服務,讓長者退休能有更好的保障。三個政策都可以成為歷耆者發展的方向,也成為我們的願景與使命。

願景(Vision)
1.建設年齡共融的長者友善社區
2.倡導平等及重視長者權益的社會價值

使命(Mission)
1.讓大眾體驗長者的身心狀況,促進跨代對話,孕育同理心與敬老精神
2.倡議長者友善的環境、設施及政策
3.與長者同行,發展長者以參與決策及社區事務,實踐老有所為


我們主要從「公眾教育」、「政策倡導」及「社群組織」三個方向來做,例如透過不同的體驗方案達到公眾教育之目的;社群組織則是結合社工組織與老人家,使其成為一個團隊,並藉由活動接觸不同的群體,透過社群的力量去做更多事情;最後在政策倡導面,做為一個對老人有承擔的社企,有責任做一些倡導的工作。

舉例來說,針對「長者貧窮」議題,歷耆者如何參與其中。首先介紹一下香港的社會背景,香港現在是沒有任何的社會保障,所以很容易在香港街頭看到老人以收紙皮為生,他們沒有固定的收入,因此形成嚴重的社會問題。所以我們將高齡體驗升級,讓體驗者走上街頭模擬拾荒的狀態,透過紙皮回收過程,體會付出勞力與收入極度不公平的狀態,去思考政府在政策上面的問題,達到「公眾教育」之目的。「社群組織」部分,在體驗的過程會接觸到許多真正在街上拾荒長者,透過建立關係與培訓,將他們提升為活動的導師,並組織成社區團隊。由於香港社會近幾年一直在探討是否要有退休保障,因此,我們透過「公眾教育」與「社群組織」集合了很多年輕人的支持,將他們的聲音變成立場書交給政府,變成一種「政策倡導」的工作。


(三)人才管理

如果你有好的理念、好的成績的話,是一個很好的方法去吸引人才。現在全職的有二位社工,其他則是自由狀態的導師。而我們每一場活動幾乎都有4~5位長者參與,比例算是非常高的。為什麼啟用這麼多長者導師,主要是因為他們多為退休人士,處於較自由的狀態,所以很適合我們的商業模式,成為歷耆者很大的人力資源。另外也倡議長者就業,再者由年輕人去說明老後的身心狀態,其實是缺乏說服力的,所以加入長者導師,可以提升活動的素質,令學生感受更加深刻。

(四)活動執行及設計

我們已經將高齡體驗變成超過20個主題活動,這些活動也是呼應前述「社會效益」談到的三大方向,透過新的思維來設計不同活動,所以社企裡面好的活動,主要也是來自於你想解決什麼樣的社會問題,那就會提供靈感給你發展不同的業務。我們也訪問不同單位,包含企業與學校,了解他們面對的困難,並用不同的操作模式去滿足他們的需要。

總結

回顧過去三年的活動,我會覺得青年創辦社會企業,不論成敗,參與社企的過程已經很了不起。我回想過去三年,發現自己經歷了一個,很不一樣,是很多人經歷十年也不會經歷的一條路。首先會對社會有一個承擔,會很深入去了解這個社會發生什麼問題,而且有一個衝動是想去解決它,同時也建立自己的能力,包括財務管理、創業管理、公司管理等很多不同的技能。

因為現場有很多市政府代表在這裡,我想傳達的是,其實看青年創業的角度,應該不是看他的成敗,而是看整個過程。因為青年參與社會創業的過程,會培訓一般青年對社會的承擔,以及很廣泛的能力。就算失敗也好,至少在這個過程,我們培養了許多有為青年。從這個角度來看,已經非常值得支持青年社企創業這條路。



社企短講-青年社企創業之路II


Homeseen共同創辦人游詳閔:
Homeseen取自臺語的「放心」,我們要把每個失智症家庭的需求放在心上。失智症是個不可滅的疾病,得到失智症的人就像走在一條沒有辦法自己下來的路上,我們想當失智家庭的陪跑者。失智症是全世界公認為最難照顧的疾病之一,因為失智症患者四肢健全,可是會有健忘、妄想、躁動、憂鬱焦慮、日夜顛倒、幻覺等行為,這些是我們過去一年來接觸個案裡所發現的狀況,最常聽到的就是無意義的收集跟妄想,例如很多阿嬤會將使用過的衛生紙收集在抽屜裡,或是懷疑先生跟外傭外遇。

因為有這些精神行為的產生,所以讓家屬負擔很重。這樣的情形在失智症患者中出現的比率高達90%,根據WHO的資料,失智症呈現一種爆炸性成長的趨勢,每3秒就有一人被確診為失智症,而在臺灣每9個人就有一位失智症患者。由於社會文化等因素,有93%的失智症患者是與家人同住。從確診到長期臥床有長達5-10年的時間,家人必須要與失智症長輩長期相處。失智症不同與高血壓或糖尿病患者,他們有固定的處理方式,例如定時量血壓、血糖,不要吃豬腳,做好早睡早起多運動的健康三原則等,可是對失智症患者來說並無治療效果,所以患者走出診間以後,還是過著平常的生活。

部分家庭會將失智症患者送到日照中心,日照中心有職能治療師帶活動,可是日照中心非最佳解決方案,首先是價錢昂貴,約二萬多元,有些家庭可以負擔,但有些長輩不想出門。再者日照中心是很多患者一起上課,會有輕度患者與中度、重度患者混在一起治療的問題。但是在日照中心的課程都被證實有效減緩疾病惡化,於是我就在思考,如果這些課程是有效的話,為什麼不能帶進一般家庭呢?這就是我們創業的點子。

於是我們做「放心遊戲包」,是一個訂閱式的服務。每一個月就像訂購羊奶一樣,會將遊戲包寄到家裡。訂閱後會有職能治療師到府評估長輩狀況,並針對長輩狀況製作個人化課表,依照課表挑選最適合的遊戲,雙週一次宅配到府,首次陪玩員會帶領遊戲。最重要的是有專屬APP記錄過程,可以觀察導入服務後,家庭氣氛是否改善。我們的服務特色是兩週換兩組遊戲,讓長輩隨時保持新鮮感。新遊戲也有專人帶領,以及提供專屬APP,可與其他狀況類似的家庭一起揪團出來玩,或鄰近咖啡店結合,及社區交誼廳玩。最重要的是,這是針對家裡的長輩客製化,所以玩的每個遊戲不只是好玩而已,而是有其意義存在。


我們已經和許多新創團隊合作,例如到咖手,他們是一群年齡45~60歲的姐姐們,他們的專長就是去陪伴長輩,以及需要照顧的人。接下來會與更多單位合作,如臺北市中正區健康服務中心、新北市政府衛生局、中化銀髮事業合作,未來希望能將服務拓展到中臺灣。
「放心遊戲包」進入家庭不只是好玩而已,而是有三個目標,達到維持長輩的認知功能;好玩的東西會開起聊天話題,凝聚家庭感情;有新的東西進來,就會產生新的話題討論,有了歡笑聲就會提高家庭的生活品質。

我原本是工程師,曾在Yahoo及美國工作,會從事這項工作是因為外婆失智,讓媽媽照顧她,我就會安心,因而決定做這件事情。相信年輕人做這件事情,一定有他的力量存在,因為我們有不一樣的想法、不一樣的能力。因此,我希望將「Homeseen」做大,做越大越好,讓比我小10~15歲的年輕人,長大後看到無論從事社會企業或非社會企業,從事跟長輩有關的事情是有未來性、發展性的,並非無聊的事情。唯有透過這樣的方式,才能讓更多年輕人投入一起照顧社會。

相信由Homeseen開始,讓臺灣的老人有更多的照護方式,不要讓人老了只能聘請外勞或送到日照機構,而是有其他選擇。讓照護可以更多元、更彈性,與大家一起讓臺灣成為適合老人的地方。




互動交流


羅布森企業汪世旭總經理:
羅布森企業體跨足領域有環境工程、污水處理、升降椅、健康家居等,旗下還有間獨立書店「羅布森書蟲房」,我們的企業文化是友善,產品當然也友善,例如升降椅主要服務年長者、身障人士,更創新導入5種語言、10首古典樂曲,功能便利、產品安全,設計處處友善使用者,讓升降椅的銷售11年來呈現曲線向上,甚至外銷北美市場。

台灣已邁入高齡化社會,越來越多長者在活動上受到影響及限制,對於行動不便的身心障礙者或是身體機能退化的長輩而言,上下樓梯是困難而難以達成的動作。為了回饋社會,我們也捐贈12台彎曲型樓梯升降椅,提供給全國弱勢家庭或有樓梯升降椅需求的非營利公共空間使用;其中3台捐贈給台中市,希望能讓使用者延伸更多自由空間,也讓家庭的愛與對弱勢者的關懷延續下去。

今天看到許多年輕人願意投入社會企業創業,用商業模式來解決高齡社會問題,令人感佩。敬佩社企夥伴們能發現社會上的需求,用商業模式來創業,很高興社企團隊也能至現場分享實戰經驗。我認為經發局透過社企來推動長照、銀髮經濟相關及輔具產業,讓社會福利能藉由創新型社會投資及企業來執行,是非常正確的方式,希望經由市府跨局合作來整合市場上各專業領域的團隊,讓三年期的平台計畫未來能有更多的企業投入銀髮及輔具領域。




逢甲大學公共事務與社會創新研究所侯勝宗所長:
青年創業容易落入年輕人自我社會實驗,該狀況並非不好,只是臺灣社會環境對失敗是較不容忍的,但是矽谷卻能容忍失敗,如果社企創業要在臺中市大力推動的話,教育應該扮演非常大的角色,應鼓勵年輕人盡早失敗,而且在學校裡面就趕快失敗,而不是等到畢業從事社會企業之後,才開始面對實際的挑戰。這是我今天看到青年社企創業的第一個感想。

今天的活動,讓我深刻體會到「知識」和「實踐」這兩件事是一體兩面。學校扮演知識的提供者,往往在實踐部分會比較斷鏈。過去十年,我們也透過不同的嘗試,試圖把這樣的斷鏈給鏈結回來。因此老師的心態要改變,我們過去大學教育的老師是一個知識提供者,其實不太在乎社會發生的事。所以實務界應該要協助老師,甚至幫忙大學。因為大學老師都沒有實務經驗,所以如何讓大學老師在指導學生的時候有實務界的經驗介入,這是實務界可以大量跟學校合作的地方。而老師在心態的改變就是,更謙虛的從問題出發去思考自己的教學使命和定位。這是第二點我想分享的。

因為我創業的基因還在血液裡面,所以我在帶學生創業的時候,發現有一個非常大的問題是,其實我們在幫政府解決一些問題,但政府往往要的是比較KPI導向的東西,對於整個創業歷程的同理與陪伴是比較少的。所以我覺得有社企流、自律聯盟的出現之後,的確可以幫助愈來愈多的人,透過社群的力量,然後去鏈結到政府的資源,這件事情是一個好的開始。

臺中正好辦演一個非常有趣的角色,薈萃了南部地理的遙遠,以及北部首都的資源。臺中很多社企是相對較小的,非常高興見到上銀總經理出席,其實在社企的另一個面向是B Corp (B型企業),B型企業某種程度比較適合大型企業去關懷社會企業的,社會企業比較像是NPO慢慢轉到用企業去營利的模式來解決社會問題。這兩件事情必須在兩個不同的向度,但是要有共同的關懷。我覺得政府就是在扮演這個連結者,怎麼樣讓臺中這個地方,以及在座近百位來自不同單位及領域,可以在一個平臺上面去找到彼此合作的機會,這件事是今天非常重要的。

今天是以銀髮族為主,我想在其他場域還有不同的社會問題,如果臺中市政府多辦這樣一個對話,讓產官學研在此找到彼此可能合作的機會,創造開放式創新的平臺,用比較鼓勵的方式去帶動,而不是用管制用法規的專案的方式去帶領,會適合未來社企在臺中的發展。以上就一個學術的角度進行分享。謝謝。



朝陽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系吳俊寬助理教授:
我想從學界協助創業者的角度來分享合作的經驗。新創公司其實非常辛苦,需要冒非常多的風險,尤其是看到畢業校友的創業過程,雖然自己非創業者,但能深刻體驗其辛苦之處。業界其實並不知道政府有哪些資源,學界便需要扮演協助的角色,例如幫忙申請行政院國家發展基金創業天使計畫,讓新創公司有政府的基金及業師支持,促使公司在成立初期經營得較順利。或在產品開發過程中,經濟部也有許多產品開發計畫,業者都不知道該計畫有什麼幫助,甚至覺得非常麻煩。但是站在學界的角度,我們發現利用學生團隊,以產學合作或畢業專題製作方式,其實可以補足新創公司人力不足之處,並協助爭取資源,會讓新創公司進行得更順利。最後希望透過這樣的合作關係,協助產業茁壯,橫向去做更多連結。

因為這次活動主辦單位的邀請,我轉知澐禾創意科技有限公司,藉由這個平臺讓民眾有機會看到他們的創新產品。未來相信透過這個平臺,讓新創公司在社會企業發展上面,會有一些延續的效應。這個部分希望在臺灣產業上面能被看見,可以不斷發聲,透過平臺串聯的力量、跨域的連結,讓新創團隊成長起來。例如未來可以跟銀髮產業、朝陽銀髮產業管理系,以及弘光科技大學老人福利與事業系等合作,開啟更多合作的機會。

香港社會企業歷耆者創辦人陳浩民:
先回應聯盟的部分,香港政府也有推類似的模式,做為一個受眾,其實感受不到自己是受益人。原因是政府透過學校機構來調查企業的經營數字,對我們來說是很繁雜的程序,也沒有多餘時間應付。因此,侯老師的建議非常好,還是希望政府能以陪伴的角度來協助社企,才是真正支持社企發展的方式,所以我感受很深,這才是正確的事情。

至於學生團隊提案的部分,可能因為時間關係,多以分享創業的鴻圖大願為主。建議執行之前,不妨將大計劃分為很多不同的小計畫去測試。例如高年級顧問團,應先將旅行團及顧問團分開處理,先保證旅行團是高齡者喜歡的,這部分OK後,再去思考顧問團,究竟要吸引哪些顧問、解決什麼問題。把它分開來,在執行上會較簡單一點。不然會覺得有很多東西壓下來,不知道該從哪裡開始。針對另一個團隊的建議也是,不妨從小計畫開始,一步一步去執行,會比較容易一點。



Homeseen共同創辦人游詳閔:
首先我覺得大學生願意做這樣的嘗試很好,不過以我角度來看,每一個階段應該都要訂定目標,例如旅行團的部分,先了解老人家願不願意出去玩,多久想出去一次,這些基本問題,在做每一次的小嘗試時,都要清楚知道說,我這個產品是要解決什麼問題,怎樣算是問題被確認過了,怎樣算是失敗,確認過我是要做什麼事情,失敗了是要做什麼事情,我比較沒聽到計畫每一個階段具體解決方案的部分。

第二,兩組都提到商業模式藍圖,在這樣的場合,較期待聽到,例如這樣的產品想解決什麼問題,現在的解法是什麼,為什麼現在解法不好,我們的解法更好,是哪裡好,目前做了哪些嘗試等。而非一開始就告知結果,又不是要去跟投資人要錢,因為聽眾是這樣。我的建議就是以上兩點,在每一個開發流程中,要訂定每個階段的目標,另一個在簡報時要分場合,如果這個場合的聽眾,目標是想要了解產品,就不要講太多細節的東西,會沒有重點。



享實做樂創辦人謝昆霖:
目前擔任東海大學達文西計畫主持人,由於長期關切熟齡議題,現在發現大家針對該議題,多導向輔具討論,而針對AI、自動化導入生活的討論是較少的。在此我想提供一個想法,例如東海的達文西計畫便試圖創造一個混合領域的場所。簡單來講,在學校很難讓不同領域的老師做真正的合作,例如社工系老師較關心高齡領域的議題,可是在社工系專門學門是無法觸碰到自動化、電機電控、BigData等領域。因此,我們試圖在建構一個機制,把不同的專業知識簡單化到任何領域的人都能輕鬆入門,並且可以和別人溝通。回應到今天的主題,社企或解決社會問題的企業、B型企業,建議可以倒過來思考,若終極目標是要解決社會問題,解決社會問題有很多種機制及方法,NPO、NGO是一種,社會企業是一種,B Corp是一種,一般營利事業是一種,都可以指向解決社會問題。可是如何創造這麼多種組織,我覺的目標不是在於成立一個社會企業、B corp、NPO或NGO,這些都只是工具、過程,而不是重點,重點是在於如何精準提出各式各樣的解決方案。

今天既然是討論熟齡社會議題,之前林副曾提到過,輔具不是在輔助老人家,輔具是在輔助輔助老人家的人。荷蘭有一案例,一個12個人的護理團隊約可照顧一個一萬人的社區,便是透過BigData、IoT,以及先進的資料管理。假如這些事情從社會福利機制切入,壓根兒想不到這些事情。另一個角度思考,如果目的是要解決大型的社會問題,誰能夠解決這些社會問題?現在的扶養比與十年後、二十年後差很多,從社會結構來看,需要更多自動化的機器人、AI導入。過去經發局跟勞動部兩種體系在討論這些問題時,是切割開來的。可是其實面對一個社會問題的時候,它應該是一樣的。所以現在會看到很多部門在作一樣的事情,跨來跨去,這是必然的。我們在做社會企業,其實是面對未來的市場環境,因此,建議經發局在討論相關問題時,可以專住在教育這件事情上面,但是思維邏輯已經不是在教東西,而是提供更多的資源跟養份讓年輕人去互相討論。



活動花絮





















張貼留言

0 留言